SONY Alpha 相機秘辛! SONY 副會長的震撼爆料
日經商業新聞刊載了一系列 SONY 專訪文章。
裡面提到許多不為外人知,前所未聞的 SONY Alpha 相機發展秘辛!
其中包括:
A 環是商業上的失敗商品。
索尼曾考慮加入 M43。
E 環是一次幸運的轉向。
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報導文稿來自日經社方與索尼集團副會長石塚茂樹先生的訪問。(編按: 日本總社副會長相當於集團副主席或副董事長)
裡面討論到諸多 SONY Alpha 數位相機之發展歷程回顧。
2006 年 SONY 合併了 KONICA MINOLTA,並繼承了後者所有相機業務。
編按: 此舉讓 SONY 展開可換鏡頭相機的研發之旅,也是 SONY α 相機的起點。
SONY 在 2006/6/5 推出第一款掛著 SONY 品牌的「α100」型號。這款相機給人的感覺,仍是屬於 KONICA MINOLTA 的。
之後 SONY 陸續推出了「α700」、「α200」、「α350」。
然而,除了第一款 α100 略微熱銷,其他型號的銷售情況都不盡人意。
2008 年,SONY 推出一款名為「α900」 的高階 DSLR,搭載著全幅 Exmor CMOS 感測器。
它是一款被認真打造的相機。
遺憾的是,它也賣得不好!
2009 年,出現了一種認知,「如果要在索尼做的話,當然要不斷電子化。」
於是 SONY 推出幾款去除傳統可動反光鏡,改用固定式半透明反光鏡技術的新設計機型。即 SLT = Single-Lens Translucent 系列,例如: A77、A99。
石塚先生說:「現在講起來沒關係了,SONY α 系列數位單反相機從 2006 年開始推出,曾做了各種嘗試,但老實說一直賠錢!」
相對的,數位相機(輕便型)卻非常暢銷。因此,作為業務部門,當時他們的思考方式是正確的。
大約在 2007 年,Micro Four Thirds (M43,MFT) 陣營曾向 SONY 提出了「想要加入家族嗎?」的邀約。
當時是在 2008 年秋季,SONY 管理幹部在公司內進行了未來三年之中期計畫的腦力激盪。
「當然,我們認為 SONY 必須縮小其可更換鏡頭相機系統。」這意味著一個往無反相機的轉向。
那時候的格式或系統應該是怎樣的呢?
第一個方案是「直接採用 Micro Four Thirds,M43。」
第二個方案是「保持 α 的資產和品牌,轉向無反相機並進行小型化。」
雖然還有其他幾個方案,但現實可行的只有這兩種。
「如果加入 M43,相機一定會變小,對吧?」 但是,這樣做就完全變成製造跟競爭對手一樣的產品!
正如你所指出的,索尼花費了大量精力從 KONICA MINOLTA 手中繼承了 α 的資產。如果轉移到全然不同的 M43 系統,所有這些都等於白搭了!
那麼,還不如進行自主開發。這就是至今為止「E Mount」之濫觴。
石塚茂副會長說:「說實話,我們當時考慮的無反光鏡產品是為普通消費者設計的,為可以裝在口袋裡的小型相機。所以我們只打算提供標準系列的鏡頭,壓根兒並不打算打造一個完整的陣容。」
日經記者問:「當時是否思考到在不久的未來,E 接環將與全尺寸影像感測器相容,並將有一個完整的鏡頭陣容?」
石塚茂樹先生說: 「不,我當時完全不這麼認為! 一開始的無反相機發展,可以說是我們做 DSC-T1 時的 "讓我們做吧,索尼" 的感覺。」(笑)
因為這是極少見的真實內幕消息,SAR 也做了轉發。
短評:
在 SONY A 接環相機方面,商業方面可說是不成功的。根據副會長的說法: A 接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虧損狀態,這顯示影像事業群是相當掙扎的。當時出現了不少創新的機型,如帶 OVF 的 α900 和帶半透明鏡的 α99,但它們都沒有為 SONY 帶來漂亮銷售數字。
當年索尼準備進入無反相機市場時,他們也曾認真考慮加入 Micro 4/3 陣營。如果索尼當時決定加入 M43,那麼今天的相機市場將是另一種局面!
令人驚訝的是,SONY E 接環最初並無完整規劃,既沒有望眼全幅,也未設想過完整鏡頭陣容之布局。
今日 SONY E-Mount 的大成功,可說是一次充滿幸運的轉向!
特別推薦: 拍鳥神器 拍飛機紅點瞄準器【功能、使用與設定介紹】
延伸閱讀
除了ƒ/1.4 外,常見光圈版本還有 ƒ/1.8,甚至更大的 ƒ/1.2、ƒ/1、ƒ/0.95......,它們有何差異呢? 請參考這一篇【認識鏡頭光圈與光圈值】
2023/2 超熱門文章推薦:
CANON
兩支 NIKKOR Z 已正式發表! Z 85mm f1.2 S、Z 26mm f/2.8 & Z fc Black (2023/2/7)
原廠支援! 全國最低價!重要訊息
Title:SONY發佈DSC-HX99 RNV Kit視網膜投影相機組【索尼+QD Laser黑科技做公益】
(pixnet-1331)